進口疏水閥在管廊蒸汽管線上的安裝距離和位置需結合蒸汽參數(壓力、溫度)、管線布局及工況特性確定,核心原則是及時排出凝結水,避免水錘、凍堵或設備損傷,具體規范如下:
常規壓力系統(0.6-1.6MPa):
水平直管段每隔 50-100 米 安裝一個進口疏水閥。若管線坡度≥2%(利于排水),間距可放寬至 80-100 米;坡度<1% 時,建議縮短至 50-70 米,防止凝結水滯留。
高壓系統(>1.6MPa)或過熱蒸汽管線:
因蒸汽流速快、凝結水生成量相對較少但水錘風險更高,間距需縮短至 50-80 米,且優先選用高壓型進口疏水閥。
低溫或易凝露環境:
室外管廊(尤其寒冷地區)或濕度大的場合,建議間距減少 20%(如常規 50 米縮至 40 米),避免夜間降溫導致凝結水凍結。
管線自然低點:
水平管段的坡度低點、立管底部(如從管廊上層轉至下層的彎頭處),是凝結水最易匯集的 “死區”,必須安裝進口疏水閥(配切斷閥和檢查閥,方便維護)。
蒸汽設備 / 閥門前端:
換熱器、反應器、分汽缸等設備入口前 1-2 米處,防止凝結水隨蒸汽進入設備影響傳熱效率(如導致換熱器管束水擊);
減壓閥、截止閥、控制閥等閥門的上游側,避免凝結水在閥后減壓時閃蒸,侵蝕閥芯。
補償器與伸縮節附近:
波紋管補償器、方形補償器的低位(距補償器 5-10 米內),防止凝結水在補償器內積聚,冬季凍結脹裂或運行時產生 “水塞” 阻礙管線伸縮。
管線末端與分支點:
蒸汽管線終端(如放空管、盲板前),確保殘余凝結水徹底排出,避免管線停用時內部積水腐蝕;
主管道分支至支管的根部低點,防止支管凝結水倒流回主管形成水錘。
閥門井或封閉管段:
管廊中穿越閥門井、地下管涵的蒸汽管段,因通風差、易積水,需在進出井涵的兩端各裝一個進口疏水閥,形成 “雙保險”。
進口疏水閥應配套 旁通閥、切斷閥和過濾器:旁通閥用于檢修時臨時排水,過濾器防止鐵銹、雜質堵塞進口疏水閥;
優先采用 “倒置桶式” 或 “浮球式” 進口疏水閥:在管廊大流量場景下,排水效率高于熱靜力型,且抗水錘性能更優;
符合規范要求:需遵循 GB/T 12247《蒸汽進口疏水閥 技術條件》和 SH/T 3022《石油化工設備和管道涂料防腐蝕設計標準》,確保與管線材質(如碳鋼、不銹鋼)兼容。
通過以上間距控制和位置選擇,可最大化減少凝結水對蒸汽系統的危害,同時延長管廊管線和設備的使用壽命。